老科技工作者谈东风汽车博物馆
3月26日,东风汽车博物馆正式开馆,东风汽车老科协组织70名老科技工作者代表参加开馆仪式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博物馆内,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勒出东风从无到有的奋斗历程,也映照出中国汽车工业的奋进足迹。大家纷纷发表感想,展现了老科技工作者的“东风情结”。
十堰管理部联合会朱小长:发挥老科技工作者作用的一个经典案例
3 月 26 日,历经 3 年多筹建的东风汽车博物馆盛大开馆。笔者有幸参与了开馆仪式,亲身感受这座承载东风汽车厚重历史与文化殿堂的独特魅力。而在开馆背后,博物馆老展品的收集过程,馆内展出的资料、物件等,堪称发挥老科技工作者作用的经典范例。
早在两三年前,东风汽车老科协便将组织参与博物馆老物件收集工作列为重点任务。通过层层发动,积极组织、广泛动员老科技工作者,开启了一场全面的 “寻宝” 行动。老科协还特意安排办公室主任担任筹建联络员,负责组织落实各项具体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在老科技工作者和老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提供的资料、物件多达上万件。这些珍贵展品,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东风汽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为博物馆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 年,东风电力处划转湖北电网。彼时,电力处接到提供基本情况的任务后,迅速将其交给电力处分会。笔者作为分会会长,义不容辞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参与了十堰管理部联合会组织的多次协调工作。其中,最后一次协调会议在车城宾馆一楼会议室举行。此次会议由十堰区域管理中心牵头,对原十堰管理部所属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逐个细致核实,力求确保资料一次性通过审核。如今,在博物馆参观时,看到由自己提供的
“铁塔上山” 架设丹东线的照片、相关数据,以及在 “三线岁月” 展馆中二汽电力处的文字简介等,吸引了大批参观者驻足观看,内心的激动与自豪之情难以言表。这些曾经参与的工作成果,如今以这样庄重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不仅是对个人付出的认可,更是对那段艰苦创业岁月的铭记与致敬。
值得一提的是,90 多岁高龄的老科技工作者周梅,去年向东风公司党工部提出一项建议,将公司老专家支德瑜的资料设立为一个专柜进行展出。如今在 “三线岁月” 展馆中,支老事迹的专柜格外引人注目。周梅老人虽年事已高,却依然心系企业历史传承与文化建设,以自己的智慧和热情为东风汽车博物馆增添了一抹别样光彩。
东风汽车博物馆的开馆,无疑是一个良好开端。尽管目前馆内有些内容仍在逐步完善之中,但它已然具备了独特价值与意义。相信在未来,这座博物馆将充分发挥其多元功能,成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成为汽车工业全新的科普阵地,成为东风汽车品牌展示的窗口,向世界展示东风汽车的卓越品质与创新实力。
特实联合会高为中:老物无言诉东风
3月26 日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东风汽车博物馆开馆仪式庄严盛大。
随着仪式现场电子屏幕徐徐开启,玻璃展柜内那些承载着岁月记忆的物件一一呈现,瞬间吸引了众人目光。斑驳的手摇计算机,它的按键因无数次的按压而略显磨损,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昔计算数据时的忙碌;泛黄的油印图纸,纸张脆弱得似乎轻轻一碰就会破碎,上面的线条与符号却勾勒出了曾经的设计蓝图;漆面剥落的搪瓷缸,缸身的红色字迹虽已模糊不清,可它却见证了无数个日夜的辛勤劳作。这些老物件,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悄然开启了一道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空裂隙。
我不由自主地走近展柜,将指尖轻轻触碰在展柜的玻璃上。那一刻,岁月的触感从指尖传来,玻璃下方,那些曾经在我手掌中反复摆弄、跳动过的零件,正散发着金属特有的温润光泽。展台上的老式冲床,静如止水,沉默不语。冲床凹陷的台面上,密密麻麻的痕迹清晰可见,那是万千次作业留下的印记。
那时,简陋的茅草厂房在荒野中显得格外质朴。厂房的油毡纸屋顶并不严实,雨滴常常透过缝隙,敲打着绘图板。而一旁的手摇计算器,在我们的操作下,齿轮不停地转动,发出 “咔咔” 的声音,形成了一首独特的 “创业交响曲”。冬天,车间里寒冷刺骨,我们只能裹着厚重的棉大衣,在滴水成冰的环境中艰难地测绘,专注地工作。
回首往昔,当年我们一笔一划手绘的油印图纸,如今早已完成了华丽的蜕变,化作云端中复杂而精准的三维模型。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图纸右下角那枚醒目的 “自力更生” 蓝色印章,却始终熠熠生辉,照亮了智能制造的万里鹏程,引领着东风汽车不断迈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