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 默 奉 献 ——记共产党员、工厂设计院研究员级高工、公司老年大学学员潘家力 潘家力1927年10月生于天津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潘承孝是天津工学院院长,后为河北工业大学校长、名誉校长,是国家知名的老教育专家。潘家力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她学习努力,做事认真,待人亲和、善良,乐于助人,气质典雅。她的敬业精神,她的高尚品格令人佩服。 1950年,潘家力毕业于国立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天津工业局,参加新建纺织厂的工厂设计暖通空调设计工作,并参加纺织部组织的暖通空调设计学习班,聆听从美国归国的专家讲解美国和苏联的暖通空调设计,为便于学习苏联经验,她利用业余时间在天津俄语专科夜校学习三个学期。这一段时期的学习和工作使她与采暖通风空调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她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1954年,她奉调至长春第一汽车厂基建处,在设计科负责暖通设计等技术工作,早期主要任务是对苏联设计暖通图纸、资料译制和技术校对,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参加车间有些暖通系统的调试工作。1956年,她担任暖通组组长,除自己承担设计外,组织全组完成任务,并对组内各项设计质量负责。当时设计任务很重,有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其中较大的新建项目有红旗轿车车间、越野车间、铸造车间,让她不能忘怀的是她参加了红旗轿车厂房的设计中的暖通设计。经全厂相关人员的通力协作,以及全组同志的辛勤劳动,我国第一辆自力更生制造的“红旗”轿车在这里诞生了。她为自己有幸参加暖通设计,并获得荣誉证感到高兴,受到鼓励。 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中央提出三线建设要抓紧。1966年9月,二汽基建设计处批准她和几位同志在徐家宽处长带领下,离开工作已13年的一汽,乘火车南下,到了二汽最初的基地——老营,参加老营会议,会后即参加二汽厂址选择。他们的路线东至老营,西至鲍峡。她说:“经过选择厂址,初步了解山区地形地貌、气象条件,这些对我们做暖通设计很重要。 “文革”期间,她被下放到动力厂热工车间劳动锻炼。通过劳动锻炼,在老师傅的帮助下学会了钣金放大样、下料加工制作和安装技术,对设计如何为施工创造条件有了进一步的体会。此时,她又奉命来到动力指挥部配合承担二汽工厂设计的各设计院暖通专业的设计工作,协调商定设计标准、设计方案等。关于二汽是否需要设计集中采暖,设计单位和二汽意见分歧很大,多数设计院认为二汽位于黄河以南,不应设计集中采暖,南方很多工厂冬季利用火炉采暖。我方认为二汽需要集中采暖的主要理由是:二汽虽位于我国南方,但地处山区,海拔高达257米,历年日平均温度小于和等于5度天数77.4天,历年各月早8时气温小于和等于5度天数为112天,冬季气温还是比较低的,二汽是成批流水生产,自动化程度高,切削设备、液圧设备多等理由,不适用火炉采暖。为此,一机部汽车局、建工部设计总院组织各设计院和二汽到武汉、南京等地机械厂又调研,造访气象部门,分析二汽的特点,双方经调研和讨论,统一了意见,认为二汽需要集中采暖。最后,此设计原则请一机部工作组批准。潘家力把此设计原则写进二汽扩大初步设计中,各设计院按此原则作施工图。此后,二汽民用建筑、职工宿舍也都设计集中采暖,再也不用炭盆采暖了。他们的求实精神、他们的坚持,赢得了胜利。他们的功不可没,人们记住了他们的功劳。 1973年,随着二汽的大发展,成立了二汽工厂设计处(院),她是早期的成员之一。成立不久,设计处参加总厂组织的全厂质量复查工作,她代表暖通专业对各专业厂已安装和运行的暖通系统进行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复查。复查后,凡属设计质量问题,他们暖通组替原
设计院作了修改(因原各设计院已回原单位),在动力设计科成立暖通组后,她当组长这期间,暖通组做了许多新建、改建、扩大项目,以及各种冷热加工车间、冷库、人防工程等暖通设计。 潘家力在科研工作方面比较认真,1976至1977年暖通组为探索二汽局部采暖措施,对蒸汽辐射板作了测试研究。他们借用标准件厂动力车间半个厂房,在墙、柱装了辐射板,测定在蒸汽压力为2、3、4公斤每平方厘米,辐射板安装角度为30度、60度情况下的温度场。测定后,他们认为辐射板可作为局部区域采暖,已得到厂、处领导肯定,可在设计中采用。她写出“蒸汽辐射板性能测定总结”在一机部暖通情报网交流。1977至1978年,潘家力和暖通组参加一机部暖通情报网“铸造车间除尘”课题,她把调查测定写出总结上报。1983至1985年,他们又一次参加机械部设计总院组织的“油漆废气处理”课题,他们参加在长沙、武汉几个工厂和二汽各油漆车间调查测试总结报总院,经机械部、劳动部组织鉴定,认为此成果有积极社会效益。她和暖通组李晶作为参加人获得劳动部颁发的荣誉证和机械部奖状。 为使二汽地区民用建筑维护结构设计更合理,符合暖通设计保温隔热要求,工厂设计院建筑专业、暖通专业于1986、1987年夏天在二汽几个不同结构屋面的宿舍、招待所、办公室做了昼夜测试(测试内外表面温度、太阳辐射强度、室内温度场),测定后,由她写成论文《二汽地区民用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确定探讨》。他们的工作比较认真严谨,大都记住院领导对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大家按要求自觉规范自己。几十年来,她在暖通这个岗位上默默奉献了青春、智慧和才华。在社会工作方面,曾经被选为第五届、第六届湖北省人大代表,十堰市第二届、第三届人大代表。 1988年,她退休了。这一年4月29日,她上东风公司老年大学,曾学过保健、气功、烹调、按摩、书法、绘画等课,她最喜爱上的课是书法和绘画,对老师课堂讲的内容,她反复琢磨、领会,并按老师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她说:“除向老师学知识外,更要学老师做人做事的敬业精神。 在刘德发、龚淼侯、田生云、石永松等各位老师的指导下为书法、绘画打下了初步基础,她的作业曾在老年大学校刊上刊发。在潘家力简朴典雅的客厅和卧室的墙壁上,挂着她画的多幅人物、山水、花鸟画,学有所成,令人羡慕。她谦虚地说:“这是我交的作业,老师说,把作业挂起来,便于自己找缺点。”她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强者,从而使自己的晚年生活熠熠生辉。2014年,老年大学春季报名,她报名上48式太极拳班和91高齢的爱人——中国汽车工业材料学专家、现为东风老科协专家委成员支德瑜牵手同上袁凯林老师强身健体的太极拳课,同学们向他们投以敬爱和羡慕的目光。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在寒暑假期间,他们都要到外地旅游,武当山、神农架、九寨沟、长白山,以及名胜古迹等,都留下他们 的足迹,欣赏美丽中国,饱享眼福。这一对相濡以沫的恩爱夫妻,晚年生活充满阳光,幸福和恩爱陪伴他们每一天,衷心祝福两位老人健康长寿,頥养天年! 周 梅
默 默 奉 献 记共产党员、工厂设计院研究员级高工、公司老年大学学员潘家力 潘家力,1954年参加了第一汽车厂的建设,1966年9月为支援二汽建设,她被首批调入筹建第二汽车厂的行列 。当即乘火车 南下,到二汽最初的基地——老营,参加饶斌厂长主持召开的老营会议,后又参加二汽选厂址和建厂的全过程,直到60岁时方退休。后又被院里返聘4年才真正退休。1988年,她上东风公司老年大学,自称是第二次上大学 ,24年过去了,时至今日,已是87岁高龄的她仍在老年大学坚持学习。在这所大学,她是年龄和学龄较长的学员之一。 潘家力1927年10月生于天津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潘承孝是天津工学院院长,后为河北工业大学校长、名誉校长,是国家知名的老教育专家。潘家力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她学习努力,做事认真,待人亲和、善良,乐于助人,气质典雅。她的敬业精神,她的高尚品格令人敬佩。 1950年,潘家力毕业于国立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天津工业局工作,参加新建纺织厂的工厂设计和暖通空调设计工作,并参加纺织部组织的空调设计学习班,聆听从美国归国的专家讲解美国和苏联的空调设计,为便于学习苏联经验,她在天津俄语专科夜校学习三个学期。这一段时期的学习和工作使她与空调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她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 1954年,她奉调至长春第一汽车厂基建设计处,负责暖通设计等技术工作,主要任务是对苏联设计暖通图纸、资料译制和技术校对,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技术核定;参加各车间暖通系统的调试工作。1956年,她担任暖通组组长,除自己承担设计、组织全组完成任务,并对组内各项设计质量负责。当时设计任务很重,有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其中较大的新建项目有红旗轿车车间、越野车间、铸造车间,让她不能忘怀的是她参加了红旗轿车厂房的设计中的暖通设计,经全厂相关人员的通力协作,以及全组同志的辛勤劳动,我国第一辆自力更生制造的“红旗”轿车在这里诞生了。她为自己有幸参加暖通设计,并获得荣誉证感到高兴,受到鼓舞。 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中央根据国际形势,提出三线建设要抓紧。1966年9月,二汽基建处批准她和几位同志在徐家宽处长带领下,离开工作近10年的一汽,乘火车南下,到了二汽最初的基地——老营,参加老营会议,即参加二汽厂址选择。他们的路线东至老营,西至鲍峡,住在老乡家或住进临时搭的工棚,翻山越岭,晚上回来在煤油灯下研讨定厂址方案。她说:“经过选择厂址,初步了解山区地形地貌、气象条件,这些对我们做暖通设计尤为重要。” “文革”期间,即1969至1971年,她被下放到动力厂热工车间当钣金工一年,后又从事工艺员工作一年半。通过劳动锻炼她除思想感情有提高外,也提高了暖通专业水平,在老师傅的帮助下学会了钣金放大样、下料加工制作和安装技术,对设计如何为施工创造条件有了进一步的体会。此时,她又奉命来到“前沿阵线”动力指挥处,配合二汽工厂设计的各设计院暖通专业的设计工作,协调商定设计标准、设计方案等。关于二汽是否需要设计集中采暖,设计单位和二汽意见分歧很大,多数设计院认为二汽位于黄河 以南,不应设计集中采暖,南方很多工厂冬季利用火炉采暖。我方认为二汽需要集中采暖的主要理由是,二汽虽位于南方,但地处山区,海拔高达257米,历年日平均温度小于5度天数77.4天,二汽是成批流水生产,自动化程度高,切削设备、液压设备等理由,不适用火炉采暖。为此,一机部汽车局、建工部设计总院组织各设计院和二汽到武汉、南京等地机械厂调研,又造访气象部门,分析二汽的特点,双方经调研和讨论,统一了意见,认为二汽需要集中采暖。最后,此设计原则请一机部工作组批准。潘家力把此设计原则写进二汽扩大初步设计中,各设计院按此原则作施工了。此后,二汽民用建筑、职工宿舍也都设计集中采暖,再也不用炭盆采暖了。他们的求实精神、他们的坚持,赢得了胜利。他们的功不可没,人们记住了他们的攻劳。 1973年,随着二汽的大发展, 成立了二汽工厂设计处(院)她是早期的成员之一。成立不久,设计处参加总厂组织的全厂质量复查工作,她代表暖通专业对各专业厂已安装和运行的暖通系统进行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复查。复查后,凡属设计质量问题,她替原设计院作了修改(因原各设计院已回原单位),在动力设计科成立暖通组后,她当组长这期间,暖通组做了许多新建、改建、扩大项目,各种冷热加工车间暖通空调设计、冷库、人防工程等设计,编制153工程各专业厂扩建厂房暖通初步设计。二汽襄阳基地、郑州汽车厂等设计前期工作。 1980年3月,龚介仁处长组织有关专业共6人到日本新东工业参加砂处理设备验收,还到其他几个生产汽车铸件的工厂参观,对日本通风除尘技术有了一些了解,也看到我们的差距,回国后,她 写出纪要在全国工业通暖技术交流会上作了交流。 潘家力在科研工作方面严肃认真,富月创新精神,作出了显著成绩。1976至1977年,为探索二汽局部采暖措施,对蒸汽辐射板作了测试研究。他们借用标准件厂动力车间半个厂房,在墙、柱装了辐射板,测定在蒸汽压力为2、3、4阿阿、辐射板安装角度为30度、60度情况下的温度场。测定后,他们认为辐射板可作为局部区域采暖,已得到厂、处领导肯定,可在设计中采用。她写出“蒸汽辐射板性能测定总结”在一机部暖通情报网交流。 1977至1978年,潘家力参加一机部暖通情报网“铸造车间除尘”课题,她把调查测定资料写出总结上报。1983至1985年,她又一次参加机械 部设计总院组织的“油漆废气 处理”课题,他们分工在长沙、武汉几个工厂和二汽各油漆车间调查测试总结报总院,经机械部、劳动部组织鉴定,认为此成果有积极社会效益。她和暖通组李晶作为参加人获得劳动部颁发的荣誉证和机械部奖状。 1986至1987年,设计处过去建筑专业和暖通专业在民用建筑外围结构(如屋面)设计有一定盲目性,为此,他们两 个专业于1986、1987年夏天在二汽几个不同结构屋面的宿舍、招待所、办公室做了昼夜连续测试(测试内外表面温度、太阳辐射温度、室内温度场),测定后,由她写成论文《二汽地区民用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确定探讨》,为十堰地区的民用建筑维护结构的设计,提高了科学依据。这些论文都是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多年积累的总结。她深知自己的设计与工人劳动环境的改善,以及和工人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来不得半点虚假。她每设计一个项目,要有确切的分析和数据,她才下笔。她那么严谨,那么认真,给年轻人做了榜样。几十年来,她在暖通这个岗位上默默奉献了青春、智慧和才华。在位时 她热心于社会工作,被选为第五届、第六届湖北省人大代表,十堰市第三届人大代表常委。 1988年,她割舍了她热爱的、痴迷的为之付出辛劳的暖通事业,她退休了。这一年,她上东风公司老年大学,曾学过保健、烹调、按摩、书法、绘画等课,她最喜爱上的课是书法和绘画,对老师课堂讲的内容,她反复琢磨、领会,并按老师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她说:“除向老师学知识外,更要学老师做人做事的敬业精神。” 在刘德发、龚淼侯几位老师的指导下为书法、绘画打下了基础,她的作业常在老年大学校刊、校报上刊发。近年,她在油画班向石永松老师学油画,学习静物素描和风景油画,回到家反复练习、作画,她学习兴趣更浓。如今,她有多幅油画在刊物上发表,她很欣慰。在潘家力简朴典雅的客厅和卧室的墙壁上,挂着她画的多幅人物、山水、花鸟画,学有所成,令人羡慕。她谦虚地说:“这是我交的作业,老师说,把作业挂起来,便于自己找缺点。”她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强者和乐者,从而使自己的晚年生活熠熠生辉。2014年,老年大学春季报名,她报名上48式太极拳班和92高龄的爱人——中国汽车工业材料学专家、现为东风老科协专家委成员支德瑜牵手同上袁老师强身健体的太极拳课,同学们向他们投已敬爱和羡慕的目光。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在寒暑假期间,他们都要到外地旅游,武当山、神农架、九寨沟、长白山,以及名胜古迹等,都留下他们的足迹,欣赏美丽中国,饱享眼福。这一对相濡以沫的恩爱夫妻,晚年生活充满了阳光,幸福和恩爱陪伴他们每一天,衷心祝福两位老人健康长寿,颐养天年!
|